人物名片
耿翊:1965年9月生于沈阳,现为贵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大学学术学科带头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贵州油画学会副会长。
作品《千面》获“贵州油画新作展”学术探索奖,作品《杨子荣》获“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作品《静物》获“第二届中俄艺术展”优秀奖,作品《千面·花》获贵州省首届美术专业大赛金奖,作品《千面·蝶恋花》入选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作品《山骨》获“贵州省美术大展”金奖等大奖。
展厅里,占据了一面墙的油画《千面》吸引了观众长久驻足,与画上这些形形色色的面孔面对面,是在注视“他们”,又似在“他们”的注视下观照自我……这是在贵阳融创·九璟湾河畔艺术生活馆开幕的“岛演时代的艺术”系列绘画精品艺术大展第三期--《“茏苁”/耿翊油画作品展》上出现的一个场景。
《黔陶一景》
“茏苁”的创作状态
此次展览集中了贵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耿翊近来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类型的70余幅油画作品。有风景系列、花卉系列、人物系列……色彩多是“高级灰”,画上描摹的物象透出一股独有的内在力量。恰如展览主题“茏苁”,寓意一种蓬勃的状态,作品呈现出来的是画家对绘画艺术生命力的求索以及对自然、社会的独特视角与生命体验。
“在耿翊的画中,村村寨寨、坡坡坎坎都沁着苦丁茶的味道,既泛出苦涩,又安然自适,不娇不馁,特别透着‘贵州气质’。他的笔调密密叠叠,绵韧诘曲。他经营画面犹如农夫经营自家田畴,每一寸都不厌其烦地精耕细作,透露出对‘形形色色’的深度迷恋。”贵州油画学会会长、著名画家赵竹如是评价。
耿翊的学生、贵大美术学院教师刘冬冰说,耿老师喜欢写生,喜欢画风景,尤爱贵州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老师有个习惯,喜欢盯上一个东西之后一直画,直到形成一定规模,形成一个系列之后才肯收手,然后转到下一个目标。从最早的《苞谷地》、《采石场》、《荷塘》等等到后来更多的系列。他长期埋头经营,笔耕不辍,形色笔墨间,所得已是巍然可观。”
耿翊说,创作时丰富的感知、真实的感受,主客观转换、结合的过程是一种精神的沐浴。面对着风景,通过观察,会深深感受到一种扑面的热烈的自然力量,故而一开始写生时,常去探索如何“描述”、怎样“表现”,纠结于其中,忽略了写生体验和创作的本质。后来通过大量的写生创作,领悟到其实将感悟浓缩于画布之上,才是亲近自然、表现生命、锤炼画艺的最佳方式。
长期生活在贵州,这里的山山水水成为耿翊画布上展开的精彩画卷。作为贵州美术界的“写生劳模”,每个节假日,耿翊必然会带着画架到处写生。平时即使公务繁忙,学校里的一个小角落、路过的花园,或是趁着开会的间隙,他都会铺开画布,或是拿出随身的速写本写生。
耿翊对于贵州风景的感受--独有的优雅的灰色,他说自己对此特别迷恋。他这样解读贵州地域的多彩:“贵州独有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里风景的独特气质,它不似江南般柔和精致,不似西北般黄沙旷野,贵州层叠的岩石和山涧生长的植被蕴含着苦涩与顽强的品质。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多民族聚集让贵州在民俗民风上形成了文化上的多彩。”耿翊认为,面对这样的风景与人文,需要画家在写生创作时反复思考。写生已不再是单纯的满足对视觉的“再现”,更多的是画家对潜隐于日常表层之下的感性精神的挖掘以及自我内心的剖析与心境的体现。
“耿翊对贵州油画的地域表达意识比较强,对贵州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是有过思考的,他甚至将自己的绘画表征总结为‘苦涩美’,这可以说就是贵州人的生存境遇和山地性格的表达。对于地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这是值得肯定的。它使贵州形象的绘画呈现不再囿于民族形象的被看和识别,也不再有边缘向中心的抗争,而就像他本人或大山里的村民一样,种自己的土地,过自己的生活。”评论家刘剑说。
《松》
精神故乡的艺术滋养
从耿翊的作品中,能寻觅到他的精神故乡:即这块土地上的景、人与故事,蕴含在其中的厚重人文、历史岁月……这一切供给他丰富的绘画素材,成为他的“色彩富矿”。
尤其是在耿翊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十年:他从艺至今度过的地方--位于贵阳太慈桥、贵州艺术界人士心中的“老艺校”,是他最深刻的记忆。在这个贵州最具文艺范的地方,他萌发了艺术的种子,积淀了美术的专业素养。
1985年,还在安顺一家工厂工作的耿翊到当时还是中专的贵州艺术专科学校进修。1986年他考上贵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油画专业,之后成为艺校老师,在那成家,有了孩子。后来艺校并入贵大的艺术学院,耿翊成为美术学院院长。
“老艺校的环境和硬件完全没法和今天相比,但艺术氛围浓厚,大家对艺术的态度非常虔诚,老师学生互动密切,真诚交流。那时也没有艺术市场,大家都只有对艺术执着的探索和追求。”耿翊记得,学生时代的他们每天在专业学习之余就是在学校小小的操场上踢球,每天都充实而快乐。
更让耿翊感到幸运和自豪的,是艺校聚集了那么多优秀的、大师级的老师--田世信、向光、蒲国昌、王振中、赵竹……“他们都是贵州艺术教育杰出的人物,给我们非常多的艺术滋养,在贵州留下很多艺术教育的传奇故事。”耿翊说,艺校的老师和同学,在艺术创作中都在寻求多元的、自我的表达,这样的艺术生态给学生的成长、之后的艺术发展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潜在的影响。
在艺校度过的时光碎片中,还有很多是耿翊在自己那个不到50平方米画室中的记忆,那里曾是艺校七七级男生宿舍。他们那几届的同学常常在画室里与自己的老师还有贵州优秀的艺术家们聚会聊天、探讨艺术。“那样的人文环境,对造就今天贵州的一帮中青年优秀艺术家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个画室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个文化脉络的根、一个承载文化记忆的物件。我在这里教书已30年,老艺校于我有着非常深的情感寄托,已浸入到我的精神世界里。”耿翊说。
《千面》
寻求贵州精神的表达
在耿翊从艺的30多年里,各个时期有不同的作品,各阶段的作品都映刻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个人思想的转变,反映出自己内心的精神诉求。“芸芸画者中,最稀缺的,是面对自己的心灵,辨别自己的真实。而耿翊确实是真实面对自身的画者。他的画中没有时髦货色。”耿翊的老师赵竹说。
此次展出的作品《千面》,上面160张形形色色的面孔,细微的表情传递出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耿翊20年前的作品,创作过程历时数年。
“从开启这个系列的创作起,就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自己想要的人像表达方式。最开始这个系列的画面有一些大师的影子,后来才逐步找到了我自己最适合最想要的人像描绘。”耿翊说,这个系列的人物形象有他身边的朋友、有对不同行业的陌生人的观察,凡对他有某种触动的形象,都成为《千面》形象的素材。画家将所有的人物组合在一起,试图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系和沟通。
《千面》系列代表了耿翊对人像的创作哲学,引起了业内的关注,曾在广东美术馆、上海多伦多现代美术馆、贵阳美术馆、贵州保利艺术中心等多个重要展厅展出。去年,耿翊将这件作品又重新画了一遍,主要对艺术观念做一些新的梳理,更赋予了时代气息。
耿翊认为,艺术是一种传承和创新,这个传承不仅仅是古代圣贤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以及老一辈艺术家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还包括怎样找到传统里没有的东西。“贵州的一草一木滋养着我们的艺术创作。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里的艺术家们都在寻求围绕地域特征的、具有时代性的、有独特贵州精神的表达,给社会带来了无数充满真情与感动的艺术作品。”
记者:赵红薇
编辑:刘慕轩
审签:魏成华
文章转自:贵阳日报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