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耿翊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坚韧的诗意--耿翊艺术访谈录

2015-09-25 00:00:00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刘冬冰 
A-A+

  “我所展读的,是一个执拗的画者为我所呈现的大千风景,不用追问作者为何而画,因为绘画已嵌入他的个人生命,罗织在日常经验之中,与其它琐屑的事务混合在一起,难以割舍。在此,绘事已经融入画者的血液,成为了本能。

  画坛中芸芸众者,总还是太多聪明机智,几人诘问心灵真诚?芸芸画者中,最稀缺的,是面对自己的心灵,辨别自己的真实。

  而耿翊确实是真实面对自身的画者。

  他的画中没有时髦货色。

  在耿翊的画中,村村寨寨、坡坡坎坎都沁着苦丁茶的味道,既在惨淡中泛出苦涩,又安然自适,不娇不馁,特别透着”贵州气质“。他的笔调密密叠叠,绵韧诘曲。他经营画面犹如农夫经营自家田畴,每一分都不厌其繁地精耕细作,透露出对”形形色色“的深度迷恋。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林林总总尽入囊中,旮旯犄角都布满细密的铺排,津津有味地咂摸过来。他的画不卖机巧,不打哑谜。风景,便自在于视野内,尺幅中。此时,它与我拭目以瞩,闲然相对,无关宏旨。”

  (摘自赵竹《韧者o画者--为耿翊画册作序》)

  这是耿翊的挚友也是他的老师赵竹先生为其画册所做序言中的摘录,细细读来,这俨然是知己间心与心的交流,更为同道间的惺惺相惜。任何别的解读与尝试在这段文字面前都会显得苍白,于是便把这段精彩的文字放在前面算作是这个访谈录的引子。

  耿翊喜欢写生,喜欢画风景,尤爱贵州的山水。用他的话说:他迷恋着贵州风景中那独有的优雅的灰色。耿翊有个习惯,喜欢盯上一个东西之后一直画,直到形成一定规模,形成一个系列之后才肯收手,然后转到下一个目标。从最早的《包谷地》、《采石场》、《荷塘》系列。最近他又迷上了松树,埋头经营,笔耕不缀,形色笔墨间,所得已是巍然可观。

  (注:以下笔者简称:问,回答简称:答。)

  “林城的铮铮傲骨”

  问:在看您最近的一批风景作品中,主角是松树,是什么样动机让您把这次的目标锁定了松树,然后有了《林城印象》这个系列呢?

  答:对,最近我一直在盯着松树,一有空闲就去画,很方便,就在机场那边的森林公园。动机就是直觉,画画的人都挺相信直觉的。非要说成动机的话,那就是我欣赏松树的树型:挺拔,孤傲,直指苍穹的那股劲儿。我很欣赏这种品格,傲骨铮铮。这也跟我绘画中一直追求的精神暗合。

  然后我就会不断的画它,很过瘾,尝试用不同的构图与色彩,每次都有不同的体会与收获。林林总总,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个系列。

  问:您的这批松树作品取名《林城印象》,是否与“林城”贵阳这座城市有些关联呢?

  答:取名《林城印象》也没怎么刻意,当形成一定数量之后自然就会有与之相契合的东西出来。当然我画得是贵阳的松林,遵循着印象派的色彩,用笔借鉴了中国的传统绘画,剩下的自然是水到渠成了。至于关联与否,我想那是嵌入到血脉里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命题,或者表面的形式所能说明白的。

  我的成长经验已经融入到这座城市当中,我的所看、所思、所得皆与这方水土息息相关。所以我画的东西一定是贵州的东西,不管我怎么变,都逃不脱这座城市给我的烙印,这或许就是文化的胎记亦或者是生命的脉息。

  “坚韧的包谷地”

  问:我特别喜欢您的《包谷地》系列,我觉得您的这批作品跟梵高的感觉特别合,不知道您是怎么看您的这批作品的。

  答:我很荣幸能让你有梵高的感觉。我在画的时候完全是被苞谷地的那种气质所吸引,那种朴实无华的、略带苦涩的、对命运抗争的那股精神力量特别的感人。在画中我把它拟人化了,我觉得它代表了一类人,我很欣赏这种坚韧不拔的气质。

  另外就是色彩,生机勃勃的色彩,充满张力的色彩,我想这些就是你觉得和梵高的画特别相像的缘由所在。我自己也很喜欢这批作品。

  问:您说您把它拟人化了,喜欢它的那种坚韧的品格。我觉得这有点自传的意味,您觉得呢?

  答:我想只要是用心的作品都是在自传吧,你被吸引或者你想在画里面表达的东西都是你心境的写照。当然一开始还是在学的阶段,更多的还是在跟技术较劲,但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技术就会变得不是那么重要,更多的是在画自己,也就有点自传的意思了。

  从自己身上长出来的东西是感人的,就像我一直跟我的学生说的那些:要多画,多写生,养心、养眼、甚至发呆。一定要把个人的眼界与格调提高了,多读书,多关照你自己的内心。

  技术再好,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会显得空洞,苍白,不会感人!

  “诗意的荷塘”

  问:总觉得您的作品文人气息特别浓,充满了诗意。不管是以前您在画贵州的村寨沟坎或是柳岸枯树的时候,还是到现在的荷塘系列,总觉得特别的诗意,有一股诗性在流淌。不知道您怎么看您的作品与诗的关系?

  答:我哪有什么诗性,最多是与那些写诗的人有不谋而合的地方,但是诗意确是人人都有的,就在于你是否能发现身边周遭的美。

  所庆幸的是我总能在描绘它们的时候能把自己的心绪宣泄出来,也就是画得过瘾,我想这个过程也就类似于写诗了。

  就像我看到那些村寨沟坎,我想画出一种苦涩的美;看到柳岸枯树,我想把自己化身成那棵树;看到荷塘,我想画出那种夏荷的愉悦或者营造出残荷那种肃杀的美。

  发现是一回事,另一回事是还要愿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响动,这也就接近于诗性的本质了。

  另一是,我喜欢用写的方式来画油画,把写意的精神融入到油画中,致力于构建中国人的审美价值体系。因为我觉得写的方式比制作的方式更能接近于自己的内心,更易于自己内心的流淌,我想这也就是诗意的所在吧。

  “沉默的采石场”

  问:在看您的《采石场》系列作品的时候,总觉得画面有一股内在的张力,一股沉默着很含蓄的张力,尤其是那些被挖了一半的山把画布撑得满满的,会给人一种压迫感。您是怎么看您的这批作品的?

  答:我画《采石场》系列,也还是直觉让我发现了它本身的美感,被挖掉了一半山,凌乱的山石狰狞的裸露在空气中,扑面而来一股很阳刚,很野性,充满张力的美感。当然还有裸露的山石在空气中所独有的色彩调性,这些都是吸引我的地方。

  同时我在构图上把它画得很满,是想凸出山本身,山本身的气质,尽管它是被挖掉了一半的山。满构图同时也会更有张力。

  本来是开山取石,机器轰鸣,尘土飞扬,工业文明与大自然进行野蛮碰撞的一个画面,很闹的一个画面。但当我在画布上勾勒经营,直面山本身的时候,突然发觉山是很静的,与周遭热火朝天的景象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不争不闹,它沉默着,忍受着,甚至带着一丝悲情。于是我越画越清晰,越画内心越安静。

  眼下人与自然的矛盾已是愈演愈烈,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也不想多发表言论。但我认为我们人人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此人人都有责任。

  另一是,画画的人若是能把这份对大自然的情怀引入到画中,因此而能唤醒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问题,也算是为此尽了一份绵薄之力。这也是我对我的《采石场》这批作品最大的期许!

  文/刘冬冰

  来源: 《贵阳文化》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耿翊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